查看原文
其他

艺穗聚焦|民间的舞蹈,活色生香的人

FAC 深圳市前沿艺穗艺术中心
2024-10-14


在当代舞台上,《民间的舞蹈》不仅是一场引人注目的舞蹈表演,更是一次深度的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的思考之旅。面对后殖民主义和全球化对中国舞蹈的影响,艺术家郭睿将研究的焦点转向自己的文化和身份,探索在当代语境里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文化变革之力。舞者们均来自不同的族群,他们通过流动的动作和松动的身体语言,传达着对于个体身份认同的追求和对文化传承的珍视。这种柔韧不是放任自流,而是在规训的存在和个体的劳动中实现自由的状态。


通过这些故事和表演,让观众们不仅看到了舞者们的成长与迁徙,也体会到了个体与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。这场舞蹈之旅,也正在重新定义了“什么是民间舞”。这也正是深圳湾艺穗节近年推崇深入在地,中西合璧的艺术融合创新路径。



点击观看艺术家 郭睿 的采访



采访与撰文:邢之慧

编辑:蔡贝

审校:戴玉莹




开场约摸十分钟过后,舞台上灯光熄灭,观众席掌声骤起。“演完啦!”一个孩子的声音从安静里冒出头。穿黄色无袖上衣的女舞者站在台前一角,聚光灯照亮她,她看向声音传来的方向,忍不住笑。“还没有,”女舞者应了一声,然后继续自我介绍。“大家好,我叫陈艺洁。”


今晚的剧场,没有「第四面墙」,我们跳《民间的舞蹈》。


“回到民间,你会发现民间舞不止是给你看的。它是给你参与的,跟你建立联系的。重要的是我们能够在一起,分享在一起的时间,通过这样的身体来分享。”开演前,编舞郭睿跟我们聊了聊。他穿着等会儿跳舞要穿的白T恤衫和火龙果色短裤,赤着脚,盘腿坐在舞台上。


舞者(由左至右):

王怀立(彭措达吉)、吴卉、古尼卡·阿尼瓦、郭睿、陈艺洁


它探讨人的身份认知和肢体表达之间的相互影响。在 2023 深圳湾艺穗节,演出团队带来了第二年的研究成果——一位民间舞科班出身的汉族编舞,四位或民间舞科班出身,或本身是少数民族的舞者,用融合街舞风格的音乐,跳区别于学院派的民间舞蹈。


由简单定义构成的世界是这样,了无生趣,不带感情,但有效率。在幕布升起前,如果不这样概括,很难让观众知道他们今晚特意抽出的两小时要用来干嘛。但仅凭这样的概括,也很难使人产生抽出两小时的意愿。



面朝开演前空荡的剧场,灰尘在灯光里翕动。这样概括这部作品的时候,郭睿缓缓地、平和地、连贯地讲述。话语流经为沟通便利而铺就的平地,对他来说,这可能是第一百零一遍了。


但很快,他的思绪就会飞起来,词句跟着溅出去。在自我表达的深处,困顿和不平如伫立的礁石,人无法绕过这些生命体验来讲述。在这部作品里,那种既与周遭拥有丰富的情感联结,但又很难对此刻此处产生彻底的归属感的复杂性就是这块礁石。


面在深圳,一座沸腾着融合文化的城市。在艺穗节,一个为边缘而庆祝的艺术节庆。在 11 月底,感觉仍像夏天似的这样一个冬夜。一切都是混杂交织,悬而未决的。没什么比这更切题。我们决定撞上这块礁石,撞击的浪花和回响创造出每个人独特的声音。而舞蹈。民间的舞蹈,是我们共享的语言。





郭睿是汉族,出生在重庆,他儿时的生活环境里,鲜有少数民族的痕迹。13 岁时,郭睿考到北京,学习民间舞。往后的八年,他有大部分时间都在课堂里、舞台上扮演各种各样的少数民族。“一天到晚都在成为别人,那我是谁?”他有了这样的疑问。“只是众多跳民间舞的里边儿的一个吗?”也有了这种不甘心。


大学毕业后,郭睿陆续到上海、中国香港和比利时工作学习,转向现代舞,适应不同的发力方式,钻研新的技术,但无论在哪,总有人说他“一看就是学民间舞的。跳什么都像民间舞,连跳芭蕾也是。”


“有那么一刻我会这么觉得,虽然我在跳不同的东西,怎么都那么一样?那是另一种疲惫。”这个时期,对郭睿来说,学习不同的舞种,像换上不同的衣服,看上去不一样了,却都透露出统一而强烈的表演风格——民间舞的风格,似我但非我。




《重力疲劳》(Gravity Fatigue),2015。

图片源自thepolysh.com



2015 年,候赛因·卡拉扬Hussein Chalayan执导的首个现代舞系列《重力疲劳》(Gravity Fatigue)在伦敦沙德勒之井剧院首演。作为时装设计师,卡拉扬改变了为舞台表演量体裁衣的约定,要求舞者根据衣服的特点调动肢体。在这里,衣着是文法,规范着身体表达的语言。


学院派的民间舞,即代表着一种精准的文法。专家从民间提炼的舞蹈,高度概括了某个民族或群体最显著的集体特征,并以专业技术和主流审美进行修饰。个体的生命体验得以被投射到更广泛的世界,同时也因此而扁平化和失真。


维吾尔族,挑动眉毛,扭动脖子。傣族,做孔雀手,身体摆出三道弯。藏族,甩动长袖。蒙古族,脚踏马步,手作挤奶状,眼神眺向辽阔的草原。


“我们有一个蒙古族的舞者,她小时候是牧民,生活在草原。学舞蹈的时候,她一方面觉得这个是她自己的舞蹈,另一方面又觉得,怎么这么死板?一望无际的草原?草原什么时候一望无际了?现在很多草原、草场都在退化,”郭睿讲的是蒙古族舞者朝布力嘎的故事。“当舞蹈不能很好地反映她的生活,展现她的现实,就会有这样的冲突。”





吴卉是一名汉族舞者,出生于湖南,生活在广州。今晚,她扮演展示蒙古舞的角色。站上舞台中央铺展的塑料草坪,吴卉开始重复经典的蒙古舞动作,与此同时,她的声音穿透剧场的四壁:“我的家乡在哪里?我的贝勒格长什么样?我的过去,可以成为我的传统吗?”「贝勒格」一词源自蒙语,意为舞蹈。


学院派的舞蹈,首先是一套后天习得的规范体系。但经年累月的训练,也使它和「我」的身体语言难解难分。属于过去的、他人的字符文法,可以用来表达今时的「我」的困惑和需要吗?母语,如果可以称之为母语,尽管又暧昧不明,又严谨苛刻,仍无法抑止「我」讲「我」的故事。



Gravity Fatigue at Sadler's Wells CREDIT: Alastair Muir

图片源自telegraph.co.uk



《重力疲劳》中,《弹性的身体》(Elastic Bodies)这一章节围绕由极富弹力的材料制成的回环型服装展开。分别被包裹在回环的两端,两名舞者各自的肢体运动与服装之间产生张力,互相约束,又彼此承托。借由材料的弹性,这股张力传递到回环的另一端,表现为两个肢体间的博弈,一方的运动控制着另一方,然后在某一瞬,人-力-人之间形成了静态的平衡,宛如台上的活雕塑。


传统与现实,集体与个人,「我」学会的语言和「我」想讲的故事,都可被看作是共同体中博弈的两端。民间舞这件外衣,既制造了某种束缚和框架,也展现出可弯曲延伸的柔韧,并在「内耗」中提供保护和支撑的力道。贯穿博弈的始末,它并非冷眼旁观,而是保持在场,积极回应。


除了「衣服」这层隐喻外,看《民间的舞蹈》之所以引发我对《重力疲劳》的联想,还在于两者对迁徙、流离及因此滋长的「无根性」的着墨。也许,被夹在中间地带,来去自如的同时也进退两难,厌倦刻板的束缚又希求某种归属,是时代给人们的共同课题。





演出开始,舞者陈艺洁的自述在舞台上摊开一方洁净的白布,让剧场每个座位上有关迁徙的思绪都能投射其上,形成一幕伴随演出全程的情绪背景。


“我出生在湖南,但当我提到湖南的时候,并没有太多乡情和留恋。反而是我待得最久的广州,会在离开的时候让我有点想念。这好像是一种游子的状态,但又好像不是。因为游子会归乡,并期待归乡。可我的乡,好像不是一个地方,更多的是‘以人为乡’。哪里有我亲近的人,哪里就是我想回到的地方。这是一种‘无根’的状态。也许,‘无根的迁徙者’,也是我的身份之一。”


《重力疲劳》中,在发展由「无根之感」塑造的叙事时,卡拉扬给舞者穿上一种特殊的可逆式夹克,当它借助离心力载着舞者运动时,可以看到,所有的衣饰配件都是内置的。“你拥有的都还在,迁离并不意味着失去,”卡拉扬解释。“漂泊无依给人带来痛楚,但它的背面,是自由之狂喜。”





在聊到作品对身份认同这一议题的呈现时,我提出了「流动性」这个时髦的词汇。但郭睿说,相较于「流动」,《民间的舞蹈》更加强调「松动」。开演前,我不大能体会两者间的差别。但随着舞台叙事的展开,「松动」折射出它温柔的弧光。


舞者古尼卡·阿尼瓦说,她是维吾尔族,但比起维族舞,她和芭蕾之间的链接更深。她需要接纳自己内心的态度。她不需要被自己的身份所束缚。她可以不喜欢跳时刻情绪昂扬的维族舞,但仍在每次看到自己民族的舞蹈时被感动。


舞者王怀立(彭措达吉)说,从甘孜搬到成都读书,他曾经责怪自己的藏族身份使他难以融入。大学毕业后,王怀立到奥地利留学。群山环绕的小城萨尔茨堡,常常让他想起在甘孜的家乡。他的世界越来越大,他和家乡的距离反而更近了。


「流动」所指向的自如和自由并非与生俱来。一锹一锹翻松结块的土壤,枝茎循着缝隙扭出来。「松动」,让规训的存在和它在「我」身上的留痕现身,放下故作洒脱的姿态,嘉奖「我」为松脱所付出的劳动。人的主体性因此而活色生香。


五位舞者的自述,将整场演出串成珠链。我们把这份珍贵的礼物揣进口袋,像佩戴水晶、玉石或灵兽一样,这可以召来一股能够应验的愿力——我们经历的故事,一定会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语言。





2023深圳湾艺穗节

《民间的舞蹈》

「身体进行时」- 街舞与民间舞研究计划

时长:70分钟

类别:舞蹈

地区:中国

语言:中文

演职人员:

编舞:郭睿

舞者:陈艺洁、王怀立(彭措达吉)、古尼卡·阿尼瓦、吴卉、郭睿

服装概念/编舞助理:吴卉

音乐协作:Simon Bishop

灯光设计:刘诗豪 

舞台技术执行:邓志峰

巡演制作人:朱宁丹

制作:澳门舞者工作室 

支持:澳门文化发展基金



参考资料:

[1] Alice Morby. “Hussein Chalayan debuts first dance production at London's Sadler's Wells.” dezeen.com, 2015-10-30.

[2] Judith Mackrell. “How Hussein Chalayan fashioned a dance where costumes rule.” theguardian.com, 2015-09-10.

[3] Sadler’s Wells. Behind the Scenes: Hussein Chalayan at Sadler's Wells (Gravity Fatigue). Part 2.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2ugG-fOvioQ, 2016

[4] https://thepolysh.com/blog/2015/12/08/hussein-chalayan-gravity-fatigue/

[5] https://www.telegraph.co.uk/dance/what-to-see/gravity-fatigue-hussein-chalayan-sadlers-wells-review/




如需转载,请联系后台

-

推荐阅读


例外:「别的」女性生命经验


2023深圳湾艺穗节,与你酣畅淋漓马拉松


2024招聘 | 新的一年,亦值得拭目以待

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深圳市前沿艺穗艺术中心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